最近看到瑞达利欧一周前发的一篇公众号文章配资手机股票配资。标题为“你的钱或许很快会贬值”。
从最新发布的6月的金融数据看,货币增速大幅超预期,M1和M2分别创下25个月和15个月的新高,且有持续上行和爆发的趋势。
尽管“货币宽松”是去年底就提出的定调,但是,数据反馈是到了6月才有全面超预期的落地。结合当下经济现状,我们该怎么理解持续爆发的货币增速,我们是否再一次站在了一轮大周期的拐点。我们本篇来做进一步详细分析。
一)货币宽松的出口
所谓货币宽松,增发的货币,实际来自债务创造,在居民和企业都无法扩张债务时,政府部门就充当了这个最后的扩债人。
扩债的目的,是给企业和居民创造收入。因为债务和货币必然是等额的同生同灭。正如文章开头达利欧的文章所说,一个人(国家)的债务是另一个人的资产。
但是创造收入的方法不能是白送,所以,国家扩债所采用的,是拿当下的过剩劳动力去供给未来的需求。由于当下的需求不足,所以将未来的需求腾挪到了当下。就扩大了当期的需求,提升了当期的收入。
这个怎么理解?
因为国家的债务扩张,本质是为了实现 跨时间周期劳动交换的一种创新。
比如,我们以近期的热门话题, 雅鲁藏布江水电站为例来说明。
我们所预见的未来需求,就是AI大发展需要大量的电能。未来的消费者,在消费AI服务时,需要为其电能付费,而这个费用,来自消费者的劳动收入。
那么,如果我们先抛开货币和债务不看, 雅鲁藏布江水电站的本质,就是拿当期过剩的从事水电站建设的劳动力,和未来使用AI的消费者的劳动进行交换。
而实现这种跨时间周期劳动交换的媒介,就是国家的债务扩张。也就是国家通过债务创造货币,再将货币通过发订单的方式,注入到企业和居民部门,提升其收入。在水电站建成后,再通过收取电费,收回远期居民靠劳动赚取的货币并归还债务。
由此,通过将远期的需求挪至当下,为当下的居民和企业创造了收入,以便他们可以增加投资(企业)和消费(居民),刺激当下的经济循环。
但我们也知道,现在和未来在物理上是隔绝的,所以当下的债务扩张造就了当下的货币增发,那么可能造成当下的货币贬值吗?
货币增发导致贬值,这是普适的观点,虽适合全球90%以上的国家,却不适合东亚模式(中日模式)。
二)货币贬值的真相。
为了论述真相,我必须先给大家理清两个概念。
第一,需求相对产能过剩,我们可以称产能不足,也可以称需求过剩。
第二,产能相对需求过剩,我们可以称产能过剩,也可以称需求不足。
而我要给出的结论则是,第一种情况,货币增发会受到通胀和货币贬值的严格约束,而第二种情况则不会。
第一种情况:
当一个国家产能不足,增发货币会造成过多的货币追逐不足的商品,因此会造成通胀。为了解决通胀,必须进口产能,通过进口补充商品,以便让多出的商品匹配增发的货币,控制通胀。
但进口需要支付美元,所以会遭遇到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约束(全球只有美国不受约束)。当贸易逆差持续且又要维持进口时,就必须要借入外债以获得美元,而这正是国家债务危机的根源。
所以,虽说内债不是债,但产能不足需求过剩的国家,内债会透过通胀外债化,因此构成了内债发行的约束。土耳其,委内瑞拉,俄罗斯,都属于这种情况。
然而中日模式属于第二种情况:
也就是当一个国家需求不足产能充足时,适度增发货币,仅仅只是带来产能利用率的提升,还完全谈不上货币贬值。因为厂家有足够的产能来应对增发的货币。
事实上,正如我过去的文章多次提到的,通缩本质是一种富贵病,因为通缩必须要强大的工业能力做背书,历史上只有日本,中国等少数工业强国出现过通缩。可不是什么弱国都能有资格通缩。
所以,对于中日等大国,即使是国家大量发债,也不一定能促成通胀和货币贬值。
以下是日本97年之后的国家杠杆率。可见从97年到2017年的20年内,杠杆率从 82%上升到200%,但日本国内物价却维持稳定。
当然,除了上述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,还有作为特例存在的第三种情况,那就是美元霸权。也就是美国虽然也是需求相对产能过剩,但由于所有国家都相信美元,因此他可以通过发内债进口商品,来平抑其通胀。
由于美元霸权和本篇论述不相关,这里只是为了逻辑的完整性提一嘴,不做展开。
三) 高层当下动作的真意
经过上述的论述,我们才能理解高层当下动作的真意。
正如我们前面所说,正常途径下,增发货币会使得货币超过产能从而带动物价上涨。但由于在中日模式下,货币的名义购买力增加会带来企业的产能扩张,从而在未来造成更严重的供给侧过剩,反而会加剧通缩,这个也就是之前央行提到的增发货币导致通缩的逻辑。以下是央行 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原文。
所以,我们的货币增发,必须配合产能控制来实施。也就是在货币增发的背景下,控制产能不要扩张,甚至去产能,从而带动物价温和上涨。
这个,就是我们7月新提出的反内卷。
价格上涨带来企业营收利润增长,从而反哺打工人,给打工人加工资,然后进一步拉动消费。以此来走出通缩螺旋。
但是,这一套组合拳会带来两个副作用,也是我在知识星球,会员问过我的两个问题。
第一,价格上涨后,居民会不会因为物价上涨更加不愿消费了。
解释:持续的国补会对冲物价上涨,以便在不增加居民支出的情况下,增加企业营收,然后企业反过来给居民加工资。
第二,反内卷后,被去产能的地区和居民,该怎么办?
解释:通过新增投资或基建项目,制造新订单,造就新的就业。
比如,雅鲁藏布江水电站就是一个例子。
因此,从头到尾都有了解法,我们把组合拳再来捋一遍。
1 货币宽松,给企业和居民增加收入。
2 增加的货币会拉动需求,并配合反内卷让企业不要扩张产能,于是拉动物价温和上涨,走出通缩。
3 由国补来对冲上涨的物价,在不增加居民支出的情况下增加企业收入。
4 由新增投资(如水电站)来吸纳去产能的就业人口,对冲去产能和反内卷。
5 企业收入增加后反哺居民,居民消费力最终增加。
到这里就闭环了,也造就了我们当下的牛市预期。
四)切换牛市思维
货币宽松,反内卷,国补,新增基建投资,这一系列组合拳,能把我们拉出通缩吗?
我们衷心希望经济能走出通缩重回正轨,我们也感谢上面做出的努力。
但是,如果仅从我们赚钱的角度来说,这个答案本身,其实并不重要。
因为对于股市来说,真正重要的,不是结果,而是预期,只要预期存在,就会有人真金白银去提前下注。
虽然企业的营收利润增长,是股市是否上涨的终极决定力量。但如果真的等到 营收利润的增长数据最终落地,股市也早就没有了下注机会,因为早就涨完了。
但是,即便营收利润没有增长,只要有预期,那么预期在被数据证伪之前,也能实现股价增长。
我们来看日本的整个通缩周期,下图是日本近40年的股指,中间我画框的是泡沫经济破裂的1991年直到走出通缩前的2017年。
我们在前文说过,日本的政府部门杠杆率,从90年代一路拉升至2020年。也就是持续在货币宽松,并给予资本市场预期。而在其间,日本股指,真正走出牛市的,是2013年从底部692开始,直到今年的2900点,大概是十年4倍的涨幅。
但在此之前,股指是不断震荡的,每一波大概有50%+的涨幅,然后再回落。也就是日本的股市,经历了“预期-证伪-预期-证伪-预期-证伪-预期-最终证实”这样一条曲折的路径。最终,是2013年安倍经济学的证实。
1991年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开始,每一轮上涨都是1~2年,然后下跌再用了2~3年,不断震荡,直到2013年走出长牛。
那么回到A股,我们目前面临的可能是类似的情况,虽然我们当下GDP依然在5%以上,比日本当时的0增长要好。但我们在抱有乐观的同时,还是需要对 中途被证伪留有预案。
我们无法预测最终结果,我们只能做出应对,也就是你必须思考两个问题。
第一,如果经济最终走出通缩,股市必然迎来长期大牛市,那么你该如何持仓才能迎来利益最大化。
第二,如果中途数据被证伪,你又应该如何持仓实现利益最大化。
你的最终操作,应该是在优先考虑安全性的情况下,不断追踪数据,并均衡考虑这两种情况后做出决策。
但无论最终证实还是证伪,至少牛市是可期的,也就是我们需要改变老的熊市思维了。
我在两年前的2023年的年中,公众号文章的投资总结中曾发过下图(可点击放大观看)。
可以看到,2022~2023全部是基于熊市思维的高抛低吸。
去年以来,也就是2024~2025,我们的股市操作,总体依然延续了熊市高抛低吸的思维。如下图:
那么,基于我们今天文中所写的新变化,从现在开始,我们不能再抱有熊市思维,而是要按照牛市预期,做一些策略上的调整了。
五)后记
文章最后,我们来回答文章开头的问题,也就是钱会贬值吗?
我的答案是:不会。尽管货币基调是宽松,但由于我们背后充足的产能,货币贬值非常难(参照90~10年代的日本)。
但是,基于每一轮组合拳,每一轮走出通缩的预期,无论最后是否真的能走出通缩,股市都会有大把的机会。
由于楼市的持续下行是大概率,因此,股市是我们为数不多可以把握的机会了。但牛市多暴跌,路途不会一帆风顺,甚至当我们现在开始进入到3600点时,也可能会遭遇到套牢盘的抛压,所以牛市也是大多数小白亏钱的根源(点击:),我当然也会继续在知识星球实时分享我的观点,操作,操作计划, 供各位做决策时参考。
希望大家都能在接下来的经济复苏预期中,把握住自己的机会。
全文完。既然已经看到这里,请随手点个赞和“在看”吧。
我们另开设有知识星球,如果你也有兴趣,可以先点击以下知识星球的介绍链接看一下:
(情感爆款文,强烈建议阅读)
(情感付费文,前半段免费)
(知乎6300赞)
(知乎4600赞)
(知乎3200赞)
这个是加入星球的二维码:
欢迎加入我的知识星球,跟我以及1万多个朋友一起,共同探寻投资和财务自由之路!
一鼎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